
武汉科技馆:志愿服务显担当,科普之光创辉煌
在这个万物勃发的三月,我们迎来了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作为武汉市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武汉科技馆始终坚守在科普志愿服务的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将科普之光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一、科普活动进校园,科学种子润童心
“科普课堂”成热潮,实现馆校合作新方式。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武汉科技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推行“科普进校园”活动。2021年11月,武汉科技馆首次尝试让科普辅导员走进校园,开展校外第二课堂,为推进馆校结合迈进了重要一步。武汉市育才小学成为参与该项活动的首批学校,其后我们的科普课堂进校园活动走进了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枫叶国际学校、洪山区第一小学、经开区实验小学、崇仁路小学、东湖路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并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图为武汉科技馆的科普辅导员走进武汉市育才小学开展科普课堂活动
“科学实验”受追捧,开辟科学传播新渠道。“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已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品牌活动。武汉科技馆自研自创的《以柔克刚》《拱形的奥秘》《神奇的液氮》等剧目更是深受师生们的欢迎。科普辅导员们化身科学使者,通过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科学实验形式,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为他们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图为科学实验走进崇仁路小学
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学生们在观看中欢笑,在欢笑中学习,科学的光芒在他们眼中熠熠生辉。许多学校表示,科普活动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普大篷车“四进”,打造科普流动平台
科普大篷车作为武汉科技馆的特色科普项目,被誉为“流动科技馆”。在科普大篷车上,配备有20余件涵盖声、光、电磁、力学及生命与健康等领域的车载展品。自2016年以来,武汉科技馆通过科普大篷车进社区、广场、学校、农村的“四进”活动,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广泛覆盖。科普大篷车每年巡展达50余次,惠及观众5万余人。大篷车上的展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公众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的热情。在“四进”活动中,我们不仅展示了科普展品,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和科普剧表演,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科普大篷车活动现场
特别是2024年武汉科技馆联合鄂州、黄冈、黄石三地科技馆,共同开展了“武鄂黄黄四地联动,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活动。科普大篷车搭载着丰富的科普资源,走进了武鄂黄黄都市圈的乡村中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场场科普盛宴。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城乡科普资源的共享,更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助力“双减”政策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为2024年武鄂黄黄四地联动,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科普大篷车+”走进乡村中小学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三、志愿服务活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武汉科技馆团支部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清理共享单车到走进社区宣传科普知识,从参与防汛救灾到助力疫情防控,团支部的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展现了科技馆青年职工的青春风采和担当精神。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更在全社会弘扬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志愿服务精神。
图为团员青年开展“清理共享单车,助力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壮大科普服务队伍
武汉科技馆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在整合馆内资源,向公众提供多元化的科普活动的同时,依托场馆优势,积极在全社会范围内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成立了武汉科技馆学雷锋科普志愿服务队。这支以培育和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为宗旨的队伍,以科普志愿服务为主责,吸纳了众多科普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活跃在武汉科技馆展厅内,通过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武汉科技馆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招募志愿者约5600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4万小时,服务观众1000万人次以上,年均助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500场以上。近年来,志愿者协助开展了中法环境月和科技节、武汉国际友城青少年交流周等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将原创科普课程在科技馆进行演示,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图为武汉科技馆学雷锋科普志愿服务队
展望未来,武汉科技馆将继续秉承“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宗旨,依托科普主阵地和志愿服务平台,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科普志愿服务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志愿服务的新篇章,为打造“武汉志愿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